上世紀80年代初,一次偶然的事故,陳克明手指受傷。一個頗受當?shù)貧g迎的木匠,陷入無以為業(yè)的困境中。
1984年,他在南縣試著拿起搟面棍,開辦了一個小作坊,每天最多生產(chǎn)200余斤面條,推著板車在街巷里到處叫賣。
這一年,陳克明32歲。
2010年,他的面條賣了16萬多噸,特別是在高端市場的占有份額,比第二至第四名的總和還多,成為中國掛面行業(yè)名副其實的老大。
為商為人,為人為仁。
一串故事,記錄他“面”朝天下的足跡。
益陽面粉廠改制,很多人趁機亂“砣”。
陳克明:還掉所欠貨款,一分錢都不少。
上世紀90年代后期,陳克明曾在當時的益陽面粉廠進過一些面粉。后來,益陽面粉廠改制,大批工人下崗分流,工廠最后也倒閉了。這一期間,有人告訴陳克明,可以向正在改制的工廠提出,所進面粉有質(zhì)量“問題”,加上運輸途中的損耗,這樣可以賴掉幾萬元。而事實上,個別與益陽面粉廠有業(yè)務往來的人,當時也曾是這么做的。他們認為,這個廠反正要垮掉了,再按實付貨款,就是蠢。
1996至1997年間,進口麥加工的面粉的價格漲到歷史高峰,達到每噸2600至2700元。之后,1997年國家控制物價上漲,面粉價格大幅回落。不幸的是,陳克明的面粉就是在價高時進的。付給益陽面粉廠的貨款,按購買時的最高價,比付款時的市場價格足足高了每噸幾百元。
益陽面粉廠改制清資核產(chǎn)時,發(fā)現(xiàn)所有企業(yè)中,只有陳克明這一家公司的貨款,是按合同全部結(jié)清的。按行規(guī),進貨商一般都會根據(jù)面粉的損耗有所折扣,陳克明不僅沒打折扣,反而按照合同的最高價付款。
后來,陳克明回憶:“那些都是救命錢,拿來支付工人的買斷費。我也曾看到過一些工人下崗后生活的艱辛。如果賴掉那些錢的話,我的良心不安,會睡不著覺。”
而此時,陳克明的事業(yè)遠沒有做大,白白損失幾千元錢,對他當時來說,是一筆大數(shù)目。
因為這件事,益陽面粉廠的很多職工記住了他。
益陽面粉廠的這些下崗工人,特別是一些技術員、業(yè)務員,有很多外出重新謀生,也把陳克明講信譽的故事帶到了各地。
全國一片“三角債”中
陳克明可以先提貨后付款
1998年,中國經(jīng)濟的關鍵詞中,第一個就是“三角債”。當時,全國大面積的“三角債”,讓企業(yè)透不過氣來。
對當時的中國企業(yè)來說,拿貨先付款,成為一條鐵律。
也就是那一年,岳陽城陵磯面粉廠有一批用“加拿大紅麥”加工的面粉,質(zhì)量相當不錯。貨好不愁賣不出去,該面粉廠為了避免受“三角債”的波及和影響,也是丑話說在前頭,要拿貨,必須先付現(xiàn)款。
陳克明四處考察各地的面粉,找到那里。愛面如癡的他,對該廠的這批面粉很感興趣,可是一時又沒那么多現(xiàn)金。
這時,該面粉廠的廠長聽說是陳克明需要面粉,馬上出來相見。一陣寒暄后,陳克明把自己想買面粉的意圖和困難告訴了他,廠長毫不猶豫地說:“你破例,不需先付現(xiàn)錢,可以先拿貨。”陳克明以為聽錯了,自己都很驚訝。
廠長說:“你的信譽我已經(jīng)聽說了,益陽面粉廠改制后,只有你不欠錢,這個事,我們這里都曉得。”
陳克明也不多話:“我拿貨回去,4天之后馬上把錢打給你。”
就這樣,陳克明空手帶著一車10噸高質(zhì)量的面粉回來。4天后,陳克明如約把錢匯到城陵磯面粉廠的賬戶上。
從這以后,盡管別人都需要先付現(xiàn)金再拿貨,可唯獨陳克明每次在該面粉廠提貨可以賒賬,享受不一樣的“貴賓”待遇。
城陵磯面粉廠現(xiàn)在已經(jīng)不存在了,可陳克明至今記得,那個叫李云友的廠長的名字。
仁義商道
在心上,更在行上
在這個變化驚人的時代,失敗者的悲劇,在來不及讓人品味舔血者被撕裂的價值,便會讓人忘記。
但在益陽市南縣,競爭并不是非贏即輸?shù)?ldquo;零和游戲”。陳克明并不是一家獨贏獨大,夏桂秋、何強這些同樣堪稱面業(yè)的佼佼者,與陳克明一起,引領著南縣的面業(yè)走向四面八方。
陳克明說,如果說當年在小街小巷做面,相互之間還有些磕碰的話,現(xiàn)在大家面對的是全國的大市場,不應該是你死我活,而是共生多贏,共同把面業(yè)這塊“蛋糕”做大。
幾個月前,同樣在南縣生產(chǎn)面條的夏桂秋,貸款到期,資金周轉(zhuǎn)不過來,還貸遇到困難。陳克明知道后,馬上以個人名義,打電話擔保借給夏桂秋60萬元以解燃眉之急。夏桂秋說:“克明是老大,我們又是同行,他出手幫助我,真的很感激。”
何強也是南縣人,他的制面企業(yè)在開業(yè)之初,訂購的切面刀沒有到位。他向陳克明求援,陳克明二話沒說,把自己工廠的切面刀借給他,讓他盡快投入生產(chǎn)。
曾經(jīng)有人嫉妒做大了的陳克明,散布謠言誣陷誹謗。陳克明說:“不管別人如何對我,我自己決不做害別人的事。我希望同行共同發(fā)展,一起把行業(yè)做大。”
目前,在湖南省南縣這么一個不產(chǎn)小麥的地方,聚集了中國最多的制面企業(yè)。
同時,面業(yè)文化也從洞庭湖畔的這塊土地上,飛揚起來。強力、高筋、如意、營養(yǎng)等系列面條橫空出世;
五谷蔬香、面愛上將、香菇、蕎麥、綠豆等品種,將有幾千年歷史的掛面,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。中國面制品在當代的“發(fā)明”,有70%到80%都是出自南縣。
今年,克明面業(yè)的銷售額達到16萬多噸,而他畫出的藍圖,是未來五年,把銷售額做到32個億。
仁義商道,在心上,更在行上。
(本文轉(zhuǎn)自2011年1月19日《湖南日報》)
(2011年1月19日《湖南日報》第16版\2010年12月14日《湖南日報》第4版)